讓你一次瞭解元宵節的文化、活動及由來

2/8(六)就是2020的元宵節了

傳統來說,過年是到元宵這天才算結束,所以元宵又有小過年、小正月之名

你知道嗎?元宵的這一天,又被內政部訂定為觀光節

目的就是為了發展觀光事業,吸引更多遊客來了解台灣的傳統文化而訂定的

那麼究竟元宵節有哪些典故呢?

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吧!

名稱的典故

名稱 典故
元宵、元夕、元夜 宵、夕為夜晚,是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日
上元節 源於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的天官誕辰日
燈節 由來是從漢朝漢明帝宣揚佛教,燃燈敬佛
湯圓節 袁世凱為了避諱(元宵/袁消),才改成湯圓節

不同朝代的差異

朝代 差異
漢朝 此時元宵稱為正月半原本晚上有宵禁,
元宵這天會解除,以便民眾同樂
南北朝 元宵為固定慶祝日,比漢朝更熱鬧
隋朝 此時元宵稱為元夕、元夜
隋文帝時禁元宵活動,因過於浪費等疑慮
隋煬帝時恢復元宵活動,並將慶典官方化
唐朝 元宵節之名首次出現
唐太宗時與春節相連,年假至元月十五才結束
唐玄宗時規模盛大,張燈三日(十四至十六)
宋朝 此時稱作燈夕,因經濟強盛,燈火更興盛
延伸出猜燈謎及新型態的花燈
張燈日增加至五日(元月十四至元月十八)
元朝 同其他節日受限,假期也因此減少
為避諱元宵及元消的諧音而禁止過元宵節
明朝 恢復宋朝元宵制度
明太祖時,張燈日延至十日(初八至十七)
各地皆能賞花燈,張燈日各有不同
清朝 此時稱為燈節
張燈日縮短至五日
出現滿、漢文化融合之花燈

食俗

食物 介紹
米粥、豆粥 南北朝時流傳下來,一開始是祭祀用。
油錘、麵蠶 於唐代元宵時食用,據說麵蠶由綠豆粉、糯米等材料製成,並有包入寫著官職的竹木籤,以測官運的習俗。
油錘則是用米捏成紡錘狀,據說口感外酥裡嫩,但隨歷史的演進已逐漸消失。
圓子羹、
乳糖圓子
出現於宋朝,應該就是現今湯圓的前身。
糯米糰子 明朝時出現,稱為元宵,在糯米糰裡面夾入白糖、玫瑰等餡。
八寶元宵 清朝宮內元宵節必吃御膳,以核桃、芝麻、瓜子等八種原料製成。

台灣各地傳統活動

地區 活動
北部
平溪天燈
原本天燈用來聯絡軍情,近代轉變用來祈福,成為每年元宵節台灣北部著名的文化活動。
南部
鹽水蜂炮
原先因關帝信仰以及為趕走瘟疫而產生的活動,現今成為南台灣元宵節的慶典活動之一。
東部
台東寒單
炸寒單是為祈福發財,民間流傳鞭炮炸得越旺,財運也就越旺而得此習俗。

其他習俗

習俗 簡介
中國
傳統情人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原本是婦女為向織女乞巧以求得針線功夫能更好的節日。
元宵會解除禁宵,有機會與異性相會,比七夕有娛樂的成份,因此比七夕更像中國情人節。
迎紫姑 紫姑,又稱戚姑、廁神
元宵有祈子、祈生育的祭拜活動,大多與紫姑神有關,但隨時間流逝,這個習俗多已失傳。

看到這邊,大家是否對元宵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呢?

如果你對文化、節日等感興趣,請繼續關注這個平台,更多文化資訊告訴你!!!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